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

格式正確 - 3D行不行?


因當時播放技術尚未全球化,'愛的力量' 
僅限於美國洛杉磯指定戲院播出。

很難想像早在20年代老美就已經製作了世界第一部3D電影 - “Power of love” (愛的力量)。對於當時正邁入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社會來說,這種等級的突破,多少可以帶動一點商機吧? 其實未必...


3D電影的製作原理其實很簡單,這項技術由20年代至今除了電腦動畫的加入之外並無太大的突破。 攝影人員使用兩個鏡頭取景模擬人的雙眼,用角度的差距來辨識物體的距離。最後再使兩個影片重疊,利用率光鏡片 (電影院發的紅籃眼鏡) 將畫面3D化呈現在觀眾面前。如果真的這麼輕鬆,為什麼3D電影會隨著美國經濟衰敗而落的乏人問津呢? 原因就在於3D電影的製作成本遠遠高過於一般電影,其中也有許多至今都多無法克服的限制與障礙。一些有關技術性問題,像是鏡頭的使用大多侷限於定焦鏡,場景設計也必須符合機器的需求等數不盡的疑難雜症之外,最重要的問題還是來自於我們的感官無法正確地接收3D訊息。

想像你將目光鎖定在10呎之外的螢幕與10公分前的投射物上,同時又要仔細的觀賞劇情是一件多麼傷眼睛的事? 難怪需多人看3D電影的時候會昏眩頭痛了。

這也是為什麼3D電影在50年代的黃金時期重現江湖後再次消聲匿跡,直到阿凡達問世之後才又有了一些搞頭。 不論是恐怖片或是喜劇片,惡搞片還是三級片,好像都要和3D扯上邊才會賣座,將這項表現手法降低至好來屋模式的廉價噱頭。

但是3D電影也不是沒有它的優點,至少可以利用這樣的撥放形式來阻絕猖獗的盜版市場。嘿嘿,說真的,如果可以看3D肉飯團,誰還要上網載影片呢?




對他們來說,這已經是阿凡達等級的享受了。



美國20年代,紀錄大蕭條時期
貧窮家庭的著名攝影作品。
(Migrant Mother, Dorothea Lange,
Estados Unidos, 1936)



(3D攝影系統之一) 右邊的攝影機可以平行移動,
調整視覺交錯點。


(3D攝影系統之二) 單鏡頭雙錄出,可捕捉近距離景物,
但副畫面需要補光才可以統一。


光看他的表情就知道 3D電影真的是... 係金D!